需要,动心,但不敢买预付消费踩坑多

白癜风又快又好的偏方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66445.html

刚充值10次家庭保洁服务卡,家政平台突然宣布资金链断裂,退费无门;疫情前办的元健身卡,一次没用过,想退费对方称只能退两三千元;在商城广场上花元办的游乐卡,只用过一次,疫情后再去,连游乐设施都搬空了……

自六月上海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以来,消费者遭遇的各种预付消费问题十分突出。新民晚报“夏令热线”接到多起投诉,反映购买的会员卡、课程卡等无法兑付。

以优惠为由头,吸引消费者办理储值卡、消费卡,办理之后门店却突然关门,甚至仅以一纸公告打发消费者,疫情期间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有人认为,消费者应该理性消费,研判企业经营风险,预付消费模式不可取。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能轻易避开这些“坑”吗?

01

预付消费模式很难避坑

疫情封控期间,市民张小姐的愿望清单上多了好几项,学游泳、练瑜伽、和孩子一起学画画,但这些愿望至今都没实现。“市面上选择很多,但几乎都是预付消费,现在越来越不敢报课了。”她想在小区门口学游泳,起报就是24节课元,商家根本不提供“学一次结算一次”的选项。

张小姐的担忧不是没有根据。去年,她和朋友一起给孩子报了少儿英语培训班,朋友选择的机构已人去楼空,2万多元剩余课时费打了水漂;自家娃报的机构时不时就来一场“要跑路”的传言。“报课就是拆盲盒,谁知道什么时候就轮到自己倒霉了呢。”

就在最近,上海市培训协会发布了校外培训机构恢复线下培训服务须知,明确表示鼓励培训机构先培训后收费,但现实几乎所有的培训机构都采取“预收费模式”。

“预收费模式”打包购买多次课程比单次购买划算许多

健身同样是预付消费的深水区。大学生小周在一兆韦德办了五年的健身卡。“原价是元一个月,办理五年卡是0元,对比之下显得非常划算,咬咬牙就办了。”小周说,她也曾被骗过:在一家名叫金仕堡的连锁健身房办了十年卡之后,第二年老板就卷钱跑路了。

即使门店关门后没有跑路,消费者也很难申请到退款。买了瑜伽年卡的张小姐说,门店疫情后没再开业,老板不给退卡,让她转到其他郊区的分店区。距家有几十公里,很难使用。

消费者要避开预付消费模式,相当困难。海岸君在大众点评上搜索发现,家政保洁、教育培训、美容美发、健身运动等生活服务类消费领域,几乎所有商家都会采取预付消费模式:要么购买单次体验,要么购买包月或是全套课程。

02

面对损失只能“自认倒霉”?

“现在大家对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大额办卡消费都比较谨慎,但一些刚需高频服务,以优惠价格多次购买,我们还是很需要的。要让消费者自己识别风险,很难。”李女士去年在“轻松到家”家政平台购买了12次4小时做饭套餐,价格为元,没想到只用了1次就遇到疫情。“之前使用感觉不错,价格也实惠,但解封后我进平台预约,先是一直约不到家政人员,再过了几天,平台直接宣布资金链断裂,暂停兑付。一纸声明就当起了甩手掌柜,我只能自认倒霉。”

家政服务等刚需高频服务,消费者依然需要

有些预付卡金额不大,消费者遇到违约时,畏于维权过程的漫长和复杂,一般都选择忍气吞声。“我在小区群里吐槽自己的遭遇,结果邻居纷纷晒出因预付消费被坑的事,都劝我千元以下的损失不值一提。怎么就变成了这样一种生态?”最近李女士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1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