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单用途预付卡监管之路23:00来自市场监管半月沙龙
近些年,从小到几百元的理发卡、洗车卡,到大到成千上万元的健身卡、培训卡、美容卡,发卡机构卷款跑路的新闻已经是屡见不鲜。比如11月8日,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就披露,仅年第三季度消费者投诉商家“关门跑路”的就有宗,涉及到80多个商家。又如,10月某个拥有超个校区、创始人还上过求职节目《非你莫属》做大BOSS的教育培训机构也被爆出“跑路”,有家长交40万也退费无门。“卡卡”爆雷,这种商业模式该不该监管,怎么去监管?
一、“管”与“不管”的争议
有业内人士指出,“预付卡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大陆,开始时以美容美发领域为主,而后迅速扩展到健身、教育等其他领域。预付卡模式在商家大行其道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商家要粘住客户,客户一旦购卡就意味着后续连续消费;第二就是获取资金,在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下,商家不需抵押或者担保,通过发卡就可以获得大笔资金。
从预付卡“横空出世”以来,管与不管在实务界和学术界一直是争议颇多的问题。有观点认为,这种预付式消费卡,本质上是一种非即时履行的预约合同,纯属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合同关系,而监管手段无外乎设置许可、进行资金管控等,如通过立法进行规制,不仅干涉了市场自由行为,而且很容易导致“一管就死”,非常不利于商业业态的创新,这种观点坚持市场问题由市场自我调节是最理想的。也有监管部门提出,从某市消费者投诉分析上看,涉及到预付卡的投诉从总量到比例都呈缓慢下降趋势,而且现在消费者也越来越理性,不需要动用有限的立法资源就这一较小的特定问题进行规范。然而也有观点认为,市场手段并不是“万应良药”,在市场领域的一切问题都交给市场去处理显然是不可能,也是不合理的,预付卡领域的纠纷实质上恰恰反应了“市场失灵”,我们需要正视“市场失灵”的问题,不仅政府要做“最后的守夜人”,立法机构更要敢于担当,制定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笔者比较认同后一观点,“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此话并非真理,固然预付卡消费模式现在已成普遍现象,但并不能否定其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预付卡是一种信用消费,以企业的偿还能力为前提,如果不加限制,就可能造成发卡规模超出企业的偿还能力,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会造成无法兑付的情况,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而且预付卡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一定的融资属性,不加任何限制地放任这种“融资”,“暴雷”风险就会大大增加。所以,笔者认为,如果以“市场问题”为由,就交给“市场”去解决,既有违“一切为民的初心”、有违敢于担当的历史责任,也不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假如从一个市的消费者投诉量及占比上进行分析,就认定这一问题得到遏制,无疑更是以偏带全,无论从涉案金额、还是从涉及群体上看,预付卡消费纠纷在社会上都有很大的影响,更多的消费者恐怕是兜里揣着卡,因为怕麻烦或者金额小等原因,没有选择投诉而已。读者自己就可以回想下,自己家庭有多少卡“烂”在了抽屉里。
二、“卡”的迷思
“预付卡”其实是一个俗称,频频暴雷的案件,涉案焦点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以有形的“卡”为载体的。那么要规制“预付卡”问题,就要首先来弄清楚一个基本概念,什么是我们讨论的“预付卡”?
通常来说,预付卡实际上是消费者与商家(发卡主体)之间双边预约合同,由消费者通过预付费用来确保商家(发卡主体)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最初的时候,这种预约形式是以“实体卡”的形式出现的(如纸质卡、磁条卡、芯片卡等形式的美容美发卡、加油卡等),而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又出现了以密码、串码、图形等为载体的“虚拟卡”(如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