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阅读习惯,会让大脑变懒毫米pro

语文老师经常说,生活即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为什么我天天在生活,语文成绩还那么差?

曹雪芹老先生也说,世事通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为什么我活了大半辈子,还是没学问,更不会写文章,把菜单写成这副德性?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触手可及,为什么有深度的内容越来越少,人越来越肤浅浮躁,精神越来越空虚贫乏?

我们也许没意识到,当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时,轻阅读、浅阅读,读图和读视频,会让我们的大脑变懒,越来越不愿意深度思考。

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产出内容的门槛太低,内容领域泥沙俱下,劣币驱逐良币,我们获取优质信息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选择的机会越多,选择的成本就越高。为降低人们获取信息的选择成本,互联网平台创造了智能推荐系统。即,你喜欢什么,系统就给你推荐什么。殊不知,这样又会将我们关在信息茧房,看不到目光以外更广阔的世界。

以前,我喜欢看书,常常一看就是半天。冬天的下午,搬一把木椅,泡一壶茶,靠围墙根儿坐着。那里有温暖的阳光,没有风。捧一本书,《人民文学》《小说月报》《读者》,直到日头西斜,天色渐暗,才恋恋不舍地起身回屋。那是一种无上的享受。

那时我曾想,将来生活安逸了,我要有一间书房,有褐色的厚重的书桌,一把老藤椅,有朝南的窗,窗前有芭蕉树,有绿色的菜园子。我坐在窗前看书——那是多么好的人生啊!

可惜,我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或者说,我想要的东西太多,淹没了曾经的梦想。我习惯了不停地刷手机,从方寸屏幕上获取所需。我没有三分钟的耐心读完一篇千字以上的长文。有时候只看完文章的标题,就迫不及待地发表评论。(测试一下,您是否和我一样,大脑变懒了?)

我也申请了账号,在各平台上写文章,更新的频率非常高。有的时候,甚至可以做到日更。但再也写不出令自己引以为傲的文章了。明知有错别字、标点使用不当、文句欠修饰,逻辑不能自洽,也懒得修改,直接就点击发布。而在纸媒时代,我会花一个星期打磨一篇文章,然后投寄到报社。那种焦急的期待和收获的惊喜,如今再难体会到了。

作家余华曾谈起过自己写作的经历。他说,如果没有《北京文学》和《人民文学》,他可能会成为一个牙医。在阅读的过程中,他渐渐产生了写作的冲动。他的第一篇小说《星星》,就是发表在《北京文学》上的。

应该说,余华写作的起点非常高。一般的作者,在写作之初,都是向地方刊物或不知名小刊物投稿。渐渐成熟了,才投大刊物。余华初学写作,就直接投《北京文学》,而且很快就有作品发表。这固然因为他有极高的文学天赋,也与他阅读的内容有很大的关系。阅读高质量的内容,能快速提升自己的文字能力。反之亦然。这一点,也许很多人没意识到。

遗憾的是,那些优秀的刊物杂志,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踪迹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子阅读一般是免费的。不但免费,作者还要苦心孤诣地制作吸睛的标题,以获取读者的点击。这种环境下,严肃有深度且成本较高的纸质刊物日渐式微。

其实,这些优秀的刊物杂志并没有消失,它们也与时俱进,发行了电子版合集。比如受众面最广的《读者》,实现了电子版与纸质版同步。最近,《读者》联合一百多家传统优质期刊,共同推出“读者+超级会员”年卡,仅需元,即可获得种精选杂志一年的精品内容。非常适合喜欢阅读但时间紧张,希望高效获取优质内容的你。在杂乱的信息大潮下,给自己一个深度阅读和思考的选择。

有需要的朋友,可点击下面的链接,进入《读者》杂志京东旗舰店,订阅超级会员卡。活动期间,可享受领券减30元的现金优惠。

读者旗舰店读者+超级会员订阅卡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旗舰店¥购买已下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91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