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能想到,去个超市都能被嘲讽太穷酸。
前段时间,有网友发帖,称自己从没逛过山姆,被同事嘲笑:“不会吧,你才第一次逛山姆啊,好穷酸啊”。
山姆超市是一家办了会员卡才能进入消费的大型超市,以量大、便宜出名,很多博主分享了必打卡清单,一度成为网红超市。
网友应朋友邀请,陪她去逛山姆超市。
该超市不在网友的附近,平常没有去过。因为自己在网上经常刷到山姆同款零食的视频,也想去看看。
购买了一些经常在网上看到的网红甜品,出来结账后,想着第一次逛了山姆超市,就发了一个朋友圈,谁曾想下面的评论让她明白什么叫“恶语伤人六月寒”。
“不会吧,你才第一次去山姆。”
“买个瑞士卷,还要发朋友圈啊,我平时经常去山姆的,都逛厌了。”
到了公司,从另一个同事嘴里得知,那天一起逛山姆的同事跟别人说:那个谁好穷酸,去个山姆还要发朋友圈,而且还是第一次去。
很喜欢《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一句话: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要记住,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人人都具备你所拥有的条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和方式,个人所拥有的条件不是你可以拿来嘲讽别人的资本。
2在某短视频平台上,也有人晒出了自己逛山姆购物的视频,结果引得全网的痛骂。
该女子视频里晒的是装满东西的购物车,并配文:突然想起过年期间,有同学在朋友圈晒在山姆买瑞士卷和蛋糕,山姆只是一个超市啊,贵吗?
只能说你一年去一次,但是我只不过是采购日用品罢了,有些人发的日常无非是想体现的过的好点,实际只是个笑话罢了。
在她的认知里,“穷人”逛山姆才会晒,并把这种行为看做一种过得好的体现,但实则是一个井底之蛙。
我想说的是,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才是真的像个小丑。
很多网友看不惯她高高在上的样子,直接留言嘲讽,对她也是毫不留情,火力值爆表。
“别人过年发的朋友圈你能记到现在啊”
“那个,真正有点小钱的人谁会盯着朋友圈里谁去买了蛋糕和瑞士卷呢”
“你在我们眼里就是你文案这么写的”
说真的,人家只是随手发的朋友圈,却被你惦记到现在,还专门逛完超市发视频嘲讽,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小丑,答案显而易见。
3这个“不是一般人”去的超市,只让会员进入。
那么为什么只让会员进入,对此山姆的解释是致力于为会员服务,为菁英生活提供高品质商品。
这相当于把区别对待写在了明面上,来我们这的都是“精英”,能获得高品质生活。
山姆超市,就是这样坦荡地并高傲着服务着它的顾客。
那些真正的精英中产阶级,山姆对他们来说是一家超市而已。而对于那些生活贫困的打工人来说,山姆是一家体验“中产生活”的主题乐园。
山姆也叫千元店,意思就是来一次得消费一千元。
不知从何时起,互联网上任何关于山姆的话题都绕不开“阶级”二字,“逛山姆”也成为了检验一个人是不是中产、有钱的标准之一。
其他的超市在宣传自己店的时候总是各种促销活动,价格多么便宜。
但山姆不是,它让人觉得,不论多贵多好的商品,在我们这也不过是稀松平常的生活。
山姆总在无形之中扭曲了穷人与中产之间的距离。
于是对很多爱慕虚荣,对物质的欲望已经爆棚的下等人来说,山姆就是购物界的迪士尼,精神的洗礼池,灵魂的栖息地。
很多年轻人因为舍不得办会员卡,会选择找熟人借卡,买了一些网红产品后,发到朋友圈晒。
这时候,就有一些充满优越感的“中产人士”,拿出高高在上的姿态,用看似轻蔑的言辞来贬低别人,拔高自己。
就连本身无辜的商品,也成了了阶级隐喻。
就比如最常见的:瑞士卷、麻薯、蛋糕这类,在某书很火的必打卡美食。
“谁去山姆买这些,都是土鳖打卡吧”。
有一部分人还在山姆会把会不会挑选冷冻进口牛肉,当做中产阶级的试金石。
那些迫不及待地想要体现自己优越感的人,在我看来才是真正的low。
4海明威说过: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聪明的人都懂得,注重自身的修养。
贫富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见识,贫富无非是金钱的多寡,而非人格的高低。
所谓的见过真的世面,不是去过某个高级餐厅,也不是出了多少次国,而是当你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的时候,你的那份平静与坦然。
一个真正见过世面的人,不会因为一时的春风得意而骄傲自满,也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顿失意而停滞不前。
面对生活,能享受,也能承受,这才是真正有见识的人啊。
雷人布丁:观察热点分享观点保持真诚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