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

今天看了2本书,一本是(加)布兰登·罗伊尔的《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一本是(日)山口拓朗的《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

看(加)布兰登·罗伊尔的《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的时候,看得十几分钟真的看不下去了,就没看了。这本书别人评论的是写作的字典,可是我就是看不下去。可能还没有那个水平去理解,因为这本书是教你去推敲一个句子或者一个段落,给出的练习题,也不会去写,主要写出来,自己也不知道好还是不会,的不到反馈。所以,我就没看了。

马上换了(日)山口拓朗的《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看,这本书的内容就非常吸引我,觉得作者非常懂一个写作的新手,写的内容很有共鸣感,而且作者的故事也非常和现在的自媒体人相似。下面我们就看看这本书写了什么?

作者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18年,他当过编辑,记者,文案设计者,作家,靠笔杆子为生。他的这些职位和经历非常吸引我,因为就是自己想走得路。

作者还说出只要有这本书在手,只要愿意学,学会写作就不会迟。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两点,“思考”和“准备”。在我们开始动笔之前,文章是好是坏,十有八九就已经断定了,充分思考和准备的是好文章,不经过思考也不认真准备就开始动笔了,这一定是坏文章。

见到某个场景或某件事接触到某件物品或享受某项服务,在这些种种场合下能通过眼前现象看到本质的人,或者能去思考为什么自己会产生某种感觉或心情的人,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

这就是由思考而拉开的差距,以此类推,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对事物坚持不懈的进行思考,就能逐渐提高写文章的能力。

最近我就听到有人抱怨说为什么我学习之后经常忘记,书读完理解不了。我就在思考,别人花了十年的经验写成一个专栏或者花了5年的时间出一本书,而你花了2个小时把书读完,你就想理解,运用,这是不现实的,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知识要想成为自己的要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

这个现象怎么解释?有个理论叫思维知识的密度,可以解释这个现象。

比如说我花了一个小时写了一篇文章,你花了一个小时在把它看完,这个密度就是对等的。

我们只要在“思考”和“准备”上下功夫,你写的文章就会有明显的进步。

今天我看了《如何写好一篇文章》这本书的第一章,这章分了六节。

1.写文章要以“读者为中心”

这节写了“赠送礼物的训练方法”

写文章和赠送礼物非常相似,对方如果收到需要的东西,会非常高兴;但是如果收到不喜欢的东西,反而会成为累赘。我们要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兴趣。

相信大家每年都会送礼,要送肯定就送对方喜欢的礼物。

比如对方喜欢读书,你肯定送对方想看的书,他才会喜欢;

你的另一半想去旅游,你肯定带她去想起的地方,她才会喜欢;

领导喜欢喝咖啡,你送他一张咖啡馆的会员卡,他肯定会喜欢。

2.充分调动记忆,向外“输出”

记忆力和写作能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写文章的过程中包含着从大脑调动记忆的环节。人的大脑记忆一般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怎样把“短期记忆”转换成“长期记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说”和“写”。

人在说和写的过程伴随2个过程:理解信息和整理信息。

通过理解信息到整理信息的过程,短期记忆的信息就会转移到长期记忆区,在现实中平时经常和别人聊天,以及经常做笔记的人,能够从记忆中调取更多的信息量,因为他们通过写和说事情的理解信息到整理信息的过程。

比如说有人喜欢看电影,然后他看过的电影,写过影评之后他会记得很清楚,没写过影评的之后他就忘了一干二净了。

这里要注意的是,看书之后抄写原文的输出效果是很差的,因为朝鲜原文可以跳过前面提到的理解信息到整理信息的过程。

比说更高层次的是教想要指导别人必须要迅速准确的解答对方的提问和疑虑,也就是说在为了教人和事情准备的过程中理解信息,整理信息的处理能力得到了提高,长期记忆的量也急速增加,如果你在写专业性比较强的文章或者某个特定领域的文章,不妨尝试一下,以教人的训练来强化长期记忆。

3.多问自己,文章就会有飞跃

其实写作的本质就是一个“自问自答”的过程。你提问的问题越深刻,也能回答上来,就一定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来。

4.形成“习惯动作”,能提高专注力

注意力的集中,对文章的影响很大,养成习惯写作,提高专注力非常重要。

5.设定“截稿时间”,能提高写作速度

人们往往会紧要关头的时候,才会紧张起来做事情,保持自己的注意力。人的这种特性已经被脑科学证明——即所谓的期限临近时的突然冲刺。

6.充分表达方式的弹药库

积累词汇的有效方法。

自媒体写作的前提是找到自己的定位,那么如何定位?因为我是一开始写书评踏上写作之路的。所以,我在知乎分享的内容基本都是阅读写作相关,比如好书分享、阅读技巧、写作的技巧。因为持续这个领域输出和干货分享,所以个人标签越来越鲜明,在阅读领域的个人品牌就建立了起来。

实在不知道写什么,专门去学习一项技能或者某个领域的知识,然后再把它分享给别人,也未尝不可。

这里我们持续做什么,我们的个人标签就形成什么。(我每天卖水果,我的个人标签就形成卖水果标签;你每天管理果树,你就形成管理果树的标签;)你每天做什么,你形成的标签就是什么,这点很重要。定位和标签取决于你每天做什么,而你每天做的代表就是你喜欢的,你热爱的。

比如,你每天以鱼为生,鱼对你来说,取之不尽的素材资源,这个定位就没问题。(定位有2点,一个类别和每天的接触用不完的素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80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